首页 > 重要新闻

厉兵秣马备农资 多项举措保春耕——绍兴市供销社系统2015年全市春备耕农资市场和趋势情况调研分析

  • 发布日期:2015-03-19 09:08
  • 信息来源:市供销总社
  • 浏览次数:
  • 分享:

  

  编者按:根据市社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做好春备耕农资供应保障和为农服务工作,我市供销社系统深入基层开展专项调研,研究分析春耕生产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对各区、县(市)供销社及农资行业的指导力度,确保春备耕农资质量安全、足量供应和价格的相对稳定。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刊发,供交流参考。

 

厉兵秣马备农资   多项举措保春耕

——绍兴市供销社系统2015年全市春备耕农资市场和趋势情况调研分析

  一、今年我市农作物的耕种情况。通过对农业部门种植意向调查,预计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85.7万亩,比上年减少0.3%;从作物构成看,预计早稻种植面积44.69万亩,比上年减少5.64%;其中春粮面积(含马铃薯)36.729万亩,同比增0.69万亩,增幅为1.9%。主要经济作物蔬菜、花卉苗木、油料作物等的耕种面积所占比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二、全市供销社系统春备耕农资储备、销售情况。根据对供销系统调查,预计今年全市春备耕农业生产化肥总需求量171000余吨,同比增长近1.8%。预计农药总需求量5230余吨,同比减少近3.7%。

  截止2月底,系统储备各类化肥55406吨,同比增长16.17%;其中尿素储备20975吨,同比增18.97%。碳铵储备3250吨,同比增15%。复合肥储备31181吨,同比增16.5%;储备各类农药3356.5吨,同比增17%,其中杀虫剂储备1780吨,同比增20%。杀菌剂储备326吨,同比增25%。除草剂储备1250.50吨,同比减6.33%;农地膜储备440.60吨,同比减2.44%。我市系统农资货源供应充足,总体供需平衡。

  截止2月底,系统春备耕期间销售各类化肥36222吨,同比减6.18%。其中尿素销售16343吨,同比减6.30%。碳铵销售2945吨,同比增5%。复合肥销售16934吨,同比增长9.05%;销售各类农药1468.5吨,同比增11.95%;受去年冬末春初气候比常年偏暖,湿度偏大的影响,杀虫、杀菌剂比往年有增长的趋势,其中杀虫剂销售362.70吨,同比增40.63%。杀菌剂销售162.60吨,同比增37.10%;除草剂销售943.20吨,同比减2.50%;农地膜销售492.30吨,同比增28.84%。从销售来看,现阶段农资供需两旺,系统在网点服务、物流配送等环节能满足农户对农资商品的需求,其中复合肥、杀虫剂、杀菌剂需求呈上升趋势。

  三、今年农资市场分析

  2015年春备耕期间农资市场的特点是:

  (一)农资商品价格总体平稳。今年农资市场价格的总体趋势:农资市场价格总体呈现平稳低位运行态势,个别品种有小幅震荡。化肥供应总体平稳,不过由于春耕期间出口增加、运价上扬和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在局部地区和短时间的价格会有小幅上涨情况,但涨幅不会很大,很快就会回落。由于农药品种可供选择余地大,需求呈现稳量趋势,因此供应价格总体平稳,进口农药有所上涨,国产除草剂有所回落;另外农膜供应价格呈现平稳略有下降趋势。据调查,今年我市春备耕期间农资供应价格平稳。根据今年1-2月的供应价格来看,因铁路运输费用上调,在原运价基础上提高0.01元/吨、公里,加上近期出口增加,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造成尿素销售的小幅上涨,系统销售均价为1803元/吨,去年同期为1750元/吨,但尿素总量仍供大于求,供应价格会很快回落,逐渐趋于平稳。碳铵和复合肥的销售均价分别为729.50元/吨、2865元/吨,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农地膜销售均价是13332元/吨,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05%。(二)农民安全消费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绿色环保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对农资消费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对各类高效低毒无公害肥药、新品农药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农资商品的需求比重逐年上升。(三)施肥结构发生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民使用单元素肥料的习惯,农民对氮、磷、钾单元肥的需求逐步减少,对氮、磷、钾配比的各类复合肥的需求增加,特别是进口复合肥、国产品牌复合肥和测土配方专用肥深受农民欢迎。在确保大宗品牌农资供应的前提下,对高效优质品牌农资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四)使用有机肥的理念强化。农民一方面为改善土壤,提升土地肥力,适应种植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另一方面政府又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促使土肥、有机肥的使用理念强化。(五)购买方式发生改变。随着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不断推进,提高了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水平,同时由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变了农民购买化肥的方式。购买方式由以往每家每户各自购买,转变为由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集中购买,同时对提供的农资供应服务要求也在提高,包括提供送货上门、测土配方等服务。(六)储肥习惯发生转变。经过我市大力发展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农资连锁网络已经覆盖全市主要农村地区,各连锁经营单位加强了淡季储备和货源的准备工作,农民已经不再储备化肥农药,农民储肥备药的习惯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农资流通体制面前,农民对农资的购肥方式大多是按需采购、随用随买。

  四、供销社系统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严把进货关,确保农资商品质量。落实农资商品的进货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台账登记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和追溯机制,加强对所属网点的监管,开展自查自纠,实现农资商品的可追溯。精心挑选国内外知名农资企业和品牌农资,与之建立总经销总代理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农资商品质量。决不允许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从供销社网络流入市场,确保农民不花冤枉钱,不用冤枉药。(二)充分发挥农资现代流通网络作用。充分利用业已覆盖全市的农资现代流通网络作用,不断巩固和完善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服务周到、购销顺畅的农资服务网络体系,努力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农资消费环境,把质优、效高、价廉、量足的"放心农资"提供给农民。(三)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在农资供应旺季继续开展执行不定期检查制度,加强对我市农资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分析,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及时掌握全市农资商品储备和价格运行情况,落实有效有力的保供措施,确保农资商品足量供应和价格的相对稳定。(四)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好农资综合服务。系统各级农资企业将充分利用省供销社提出的建设“智慧农资”和“庄稼医院”二个平台的契机,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农资综合服务,在服务中求发展。要积极探索种子、农业小机械等农资项目的经营,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农资服务范围和增加农资服务内涵,为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真正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和“好帮手”。

  五、做好农资供应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适当增加农药储备量,预防阶段性病虫害暴发。我市近年来已连续多年风调雨顺,粮食耕种获得稳定产出,这也得益于未发生大的病虫灾害,但农作物的虫害预测一直是个难题。去年冬天整体气候偏暖,少见冰雪天气影响,有利于病虫害的生长繁殖,因此今年病虫害暴发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各级农资企业要高度重视,随时关注虫害动态,并增加相关农药的储备数量。(二)重新定位大型农资经营企业社会属性。2014年度全市供销社系统各级农资经营公司完成销售达13.7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继续发挥着全市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但据调查,近年来农资经营十分困难,不少企业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农资经营网点逐年萎缩,为了保证全年供应工作,各级农资公司继续建立淡储旺供制度,致使经营风险增加;另外随着经营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已不能适应农资科技发展需求。作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应重新定位大型农资经营公司的社会属性,把重视农资商品的供应作为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公益性行业来重视并加大对农资经营企业的淡季储备财政补贴力度,适当以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三)要巩固完善农资现代流通网络。今年中央1号文件第26条:“加快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中指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为此,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供销社改造、建设基层供销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健全农资网络的长效运作机制。(四)要推进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与处置工作。按照省政府美丽浙江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与农业面源和水环境治理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联动,采用“农药经营单位折价回收,有资质的环保单位规范处置”的方式,构成政策支撑、回收处置、组织监管体系,同时引导农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杜绝农药包装物乱扔乱弃。通过几年努力,实现回收率90%以上,处置率达到100%,基本控制农药废弃包装物面源污染。(五)要加强信息服务。需进一步加大农资价格信息采集、发布力度,结合农村实际,不断拓展农资信息发布渠道,使农民和经营者及时了解准确的农资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