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供销总社共有国有农贸市场9个、国有粮批市场1个,承担市区40%和80%的“菜篮子、米袋子”保障供应,在市区市场供应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特别是临近岁末年初,市供销总社紧紧围绕“商品是否充裕?交易是否公平?食品是否安全?”三大方面,充分发挥“国家队”本职,确保节假日市场供应货足价稳。春节期间(除夕-初六)市区各国有农贸市场共实现销售4315万元,同比增长6%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公益性导向,全力打造“惠民市场”。
一是坚持公益定位,落实制度保障。坚持让利于民的理念,及时修订完善公益性经营制度。如修订完善《农产品突发性短缺应急供应预案》、《经营户文明诚信基金管理考核奖励办法》、《市场星级经营户管理考核评比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特别将自觉维护市场稳定、供应和优化服务写入制度,为老百姓在春节期间享受市场公益性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签订公益市场承诺书,夯实公益属性。在2018年市场招租中,与经营户签订责任书,特别强调市场在岁末年初、极端天气下的供应保障职能,并签订责任书。即市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和政策优惠,要求在价格波动上涨期间,通过增加特价菜、增加供应等实行薄利多销平抑物价,夯实公益属性,促进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三是做好市场价格监测,掌握价格动态信息。认真履行绍兴市社会价格监督服务农贸市场分站工作职责,实时监测节假日市场物价走势、分析物价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平抑物价。春节期间安排专人值班,每日督查、暗访各大市场,通过农贸商情网、网上粮批市场、市场电子屏等发布市场价格和供应信息,指导市民明白消费。
四是设置直销摊位,探索市场产销对接一体化。按照大型市场15%,小型市场10%的数量要求,设置本地产品直销摊点和农民自产自销专区,并给予直销摊位(点)和自产自销专区低于50%摊位费的优惠政策,择优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产品流通企业进入市场经营,实现产销对接一体化,有效解决农民卖难和市场管理矛盾,同时减少流通环节,维护物价稳定。
(二)建立长效机制,全力打造“放心市场”。
一是食品安全日常检测机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日常检测制度,把好进口关,农贸市场按照大市场60个批次、小市场30个批次标准、粮批市场按照“每车必检、每批必检”的标准开展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并每天公布检测结果,建档立账。一月份共开展食品安全检测12294批次左右,合格率达99.9%。
二是食品安全追溯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农产品准入、进货检查验收、信用记录、消费者投诉调解等基本制度,并在市场显著位置和网站统一公示。加强经营户索证索票和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每天落实专人,逐一查验、核对检验检疫证明、进货台账等相关票证,并及时记录归档。对检查中发现相关票据不全的,不得入市销售,严防来源不明农产品流入市场。
三是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开放假日免费仓库10000余平,储备大米、面粉、食用油等近万吨;蔬菜、肉禽、水产等上千万元,提高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水平。继续免费落实经营户食品安全性和公众责任险,保障市民安全。
(三)坚持规范化管理,全力打造“诚信市场”。
一是打造诚信管理体系。利用好经营户文明诚信管理基金,将春节期间的经营行为作为重点考核内容纳入考评机制,在年终进行综合评价。其中10%的摊位费通过文明诚信考核年底对经营户进行奖惩,另外5%摊位费用于市区农产品突发性短缺、应急供应、产销对接补贴和市场经营户培训服务、创优考核评比奖励等。
二是提高信息科技水平。对照诚信市场创建标准,提升农贸市场信息化水平,市区农贸市场均安装市场监控器、大屏幕显示屏、多媒体信息查询及后台电脑系统。对群众反映较大的蔬菜等时令鲜货明码标价的问题、买卖纠纷问题、经营户诚信状况等实时管理查询。大江、大云、粮油批发等市场列为绍兴市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其中,大云市场还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价格监测先进定点单位,主城区唯一的省级诚信示范市场。
三是营造市场和谐环境。优化市场管理服务,专门设立服务台,及时接受处置群众投诉,帮助解决买卖纠纷问题。针对群众关注的缺斤少两问题,统一衡器,设立公平秤,确保群众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同时,加强对市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执证上岗,文明经营,组织市场管理人员、经营户开展农产品经纪人、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等业务培训,提升市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四)坚持开拓创新,全力打造“网上市场”
一是开展智慧市场网上“菜篮子”项目。今年1月新推出“网上市场”项目,以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革为出发点,打造支付、溯源、配送三为一的“智慧市场”,实现提供支付宝、微信、银联卡多种方式的智能支付;提供食品安全需要的溯源信息;提供线上下单、限时配送上门的三大特色服务,方便老百姓购物体验。
二是开展电商平台网上“绍兴味”项目。依托供销电商有限公司,主打绍兴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旗下淘宝特色中国绍兴馆、京东绍兴馆等系列网销平台开办年货节活动丰富购物选择,年货节共实现销量231.59万。
三是开展粮批市场网上“米袋子”项目。积极开拓粮食网上交易业务,与杭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合作成立了杭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绍兴分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推开粮食网上交易业务。2017年分中心成交粮食35421.45吨,成交金额9185.05万元,交易量与交易额均实现了翻番。
二、问题建议
(一)、建设大型农批市场。绍兴市区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如何以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构建大型农副产品集配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社区直销店(超市)三级农产品物流体系,调整和完善生产基地规划,努力形成规模化、集聚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已成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根据调查,绍兴市范围内有规模以上(销售额1亿元以上)中小型农批市场13家,缺乏体量较大、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农批市场。大型农批市场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极端天气、节假日市场的供应保障。绍兴大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有立足越城、面向三区、辐射周边,与绍兴经济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规模相匹配的集交易、加工、冷链、仓储、配送、检测、信息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府主导综合性农批市场。
(二)、规范市场管理。根据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贸市场共638家,市场属性各异,既有国有市场、也有集体、企业、个人属性的市场,管理机构也有供销社、集体组织、企业个人等多种管理形式。农贸市场作为我国商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长期担负着保障市场供应、服务市民生活的重要任务。多样化的市场模式不利于政府的统一经营管理,小、散、多的市场格局也不利于有序市场规则的建立,为便于市场统一管理,建议将国有、集体所有的农贸市场划归统一管理,确保供应服务通畅。
(三)、加快推进市场超市化改造。随着“新零售”概念的提出,人们的消费水平及观念转变,各地农贸市场面临洗牌,各地纷纷将农贸市场转型升级,以迎合新的消费群体,市场的超市化改造是符合这一要求下的新的尝试。早在2002年时,福建省就已提出超市化改造思路,且有比较成熟的实践。但绍兴市场超市化改造的进程并不一帆风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部分国有市场未办理市场许可证的情况,而无法在现行政策规定下补办许可证。如何探索市场经营主体合法化是摆在超市化改造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