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工作精神,更好地提升和填补我市供销社(农合联)为农服务的精准度和服务链,针对我市及系统内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近期,我们联系对接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等部门,通过走访全市代表性农产品加工企业、农合联会员等单位,座谈交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产业现状与特点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生产总值约54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生产总值约占3.62%。农产品加工企业共10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2.29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31家、食品制造业11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叶制造业53家、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8家),完成总产值166.82亿元,占全市工业制造业总产值的2.31%。
近年来,通过农业服务龙头培育工程不断推进,全市共有各类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5家(含生产类、加工类、服务类),其中越城区(高新区、滨海新城)、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新昌分别为:47家、41家、34家、52家、30家、31家。
据统计,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品为粮食、茶叶、油、酒、水产品以及蔬菜干果。根据全市农产品企业发展现状,现将我市主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分析如下:
1、粮油加工类:全市代表性企业共有21家,各区、(县)市分布较均匀,加工方式多为物理分离等初加工,由于其产品主要市场受到国家政策性储备保障,价格波动较小,发展较为平稳,但经济效益较弱。系统内代表性企业1家(市老百姓食品公司),系农合联会员单位。
2、茶叶加工类:全市代表性企业共有30家,各区、(县)市分布较均匀,产值较高主要集中在嵊州、新昌、诸暨。近年来,经省、市茶叶协会引导,我市茶叶加工企业主要投入在基地建设、加工技术换代、茶文化培育上,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逐渐从初加工往深加工、精加工方向过渡,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因素影响较大。该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之一。系统内代表性企业7家(会稽红、柯桥玉龙、平水日铸、上虞舜水仙毫、诸暨绿剑、嵊州前岗煇白、新昌大佛龙井)。
3、水产品加工类:全市代表性企业共有24家,主要分布在越城、上虞、诸暨。该类企业主要依托自有农场、养殖基地,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主要加工方式以腌制、酱晒为主,市场主要供应本地,兼顾周边地区,市场发展速度稳中有增。同时市水产协会主要负责为会员养殖、销售环节提供技术及信息支持。系统内代表性企业1家(方圆现代农业园)。
4、蔬菜、干果加工类:全市代表性企业共有37家。全市各区、县(市)分布较均。蔬菜类加工方式以简单洗净、切割等初加工为主,市场主要供应本地;干果类加工规模较大、技术较高、产业化程度较高,如新昌小京生、诸暨香榧。系统内代表性企业6(家市锦绣农业、市绿油油公司、浙江蓝美科技、诸暨绿野出口公司、米果果小镇、冠军集团),其中浙江蓝美公司已进行产业化运作,市场面向全国。
5、饮料类:全市代表性企业共有11家,主要以酒类、酱油制造企业为主,主要分布于市本级、柯桥。加工方式较为成熟,产品附加值高,市场辐射全国兼顾国外,借助原产地、品牌、文化等优势,该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且财政贡献较大,系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系统内代表性企业1家(柯桥致味酱油),建有“酱博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一是数量少。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29%,且企业数量增速较其他类型明显疲软;二是规模小。由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起点低,目前该行业普遍以家庭作坊、小微企业形式存在,年产值主要集中在200万-400万之间(黄酒加工除外)。三是带动力弱。由于产业结构层次低,多数产品为初级加工品,难以形成集聚型加工企业群,发展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产业带动力“微不足道”。
2、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知名度不高。调研发现,目前我市除黄酒、茶叶、酱油、香榧、花生等特色加工制造企业外,其他在产的农产品加工品多为代加工品、贴牌产品,自主品牌覆盖率低,且少有精品生产。导致市面上产品标志度不高,随大流。
3、“人”“技”缺乏,初加工为主。由于企业人才缺乏,技术缺失,自我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下。从而导致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粗放、加工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调研中发现多数农业经营主体仍存在传统经营思维,盲目追求“丰产”、“促销”,忽视“深加工、精加工”转化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益,粗放地将“加工”寄附于初加工、简处理,导致产品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白菜价”。
4、融资困难,企业发展“绑手绑脚”。融资渠道不畅,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融资量大的特点明显,而银行提供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企业主土地证、房产证、设备抵押贷款),抵押物评估较低,授信额度较小,加之审批手续繁琐,难以满足企业季节性强资金量大的需求。
5、扶持不强,服务体系欠缺。一是对农产品加工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技术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缺乏技术手段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技术对企业的贡献率低;三是信息化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社会团体对农产品加工业“把舵导向”作用不明显,导致企业主体投入时过度谨慎及盲目;四是保障服务机制不健全。如质量检测、质量认证等服务工作开展有限。
三、供销社(农合联)下一步工作对策
1、提高站位、充分认识。根据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内容,要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供销社(农合联)作为为农服务部门,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有发展但不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相适应,与工业发展转型要求不相适应,与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求迫切、意义重大。在下一步开展为农服务工作中农产品加工领域是“不可不为”,也是“大有可为”。
2、充分发挥农合联优势。切实按照《浙江省农合联 浙江省供销社关于推进产业农合联建设的指导意见》(浙农合发〔2018〕7号)及《绍兴市特色产业农合联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绍供总〔2018〕59号)文件要求,依托我市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组建成立特色产业农合联,实施“一业一联”计划,提供综合性为农服务。目前市社本级正计划筹建绍兴市水产特色产业农合联,争取到2019年末,在扩大特色产业农合联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各区、县(市)农合联推选出1-2家产业农合联标准化建设典型案例;到2020年,各区、县(市)产业农合联覆盖当地特色农业产业达60%以上。
3、打造双线品牌化战略服务。一是政府层面上。要加速注册及培育好“会稽山珍”、“鉴湖河鲜”农业公共品牌,通过培育品牌,扩大市场,择优授权我市各类农业企业使用,重点用“销”来引导“生产”,用“销”激发“农产品加工”动力。二是企业层面上。加大对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创品牌的扶持力度,对于企业注册的品牌建立奖补发展机制。届时将融合运作双线品牌,全面展示我市“鱼米之乡”农产品特色。
4、加强支持服务解决企业困难。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工作,按照《绍兴市供销社 绍兴市农合联执委会关于推进农产品流通和提升为农为民服务工作水平的实施意见》(绍供总〔2018〕60号)、《绍兴市供销社 绍兴市农合联执委会关于全面实施农业服务龙头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绍供总〔2018〕61号)等既定文件要求,奔着问题去,坚持效果导向、满意导向、精准帮扶、精准培育,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全面提升供销社系统(农合联)为农为民为企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