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农合联是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近期,绍兴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在柯桥举行了绍兴市20家市级产业农合联建设启动仪式暨绍兴市名优茶产业农合联成立大会,旨在推进本市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全程化、数字化公共为农服务平台的建设。预计到11月底,全市将建成66个产业农合联,覆盖全市主要农业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农合联建成数可列全省首位。
一、谋篇布局搭平台,推进为农服务集成化建管。围绕绍兴市种、养、加、服等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集成资源,搭建一体化平台,形成统一服务、互利共赢的经营服务格局。一是联合涉农经营主体。叠加整合同一产业各类涉农经营主体,让其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政府组织领导,涉农企业示范引领,其他中小会员“大树底下好乘凉”,助力小农户抱团“闯市场”的自我管理机制。近期,启动农合联组织体系建设翻倍计划,计划组建20家市级产业农合联,30个县级产业农合联,预计吸纳会员数至少达3000个,逐渐覆盖绍兴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二是整合全产业链。积极整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等3个环节的合作联结机制,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蔬菜产业农合联通过社员提供的种子种苗培育、种植管理、农产品流通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年销售各类蔬菜近5000吨,亩均节约成本1000多元,带动3200余户农户创收。三是聚合涉农服务。聚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公共品牌、营销渠道、质量安全、产业金融、农技专家等7大类资源,为会员提供生产、供销、信用等3大服务。其中,越城区粮油产业农合联,在生产环节,每年可为会员提供集中育供秧、机械插秧等保姆式生产服务面积近1.2万亩,飞防作业服务面积达7.5万亩次。
二、提档升级促智治,推进为农服务数字化改革。按照数字化改革要求,推动产业各要素以数据化方式嵌入农合联平台,推动为农服务整体智治。一是组建数字化互动平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组建成立“产业农合联服务群”,建立信息发布、学术培训、技术推广、产业保障等线上互动交流平台,保证信息通畅、服务及时、运作高效。其中,绍兴市水产产业农合联服务群,共吸纳养殖户168人进群,组织养殖户生产技术培训5次,完成科技服务次数10余次、接待专家人数50余人次、服务企业数190余家、服务企业数400余家、促成科技合作项目数3项。二是启用数字化庄稼医院平台。按照“一个产业农合联配备一家专科医院”模式,搭建庄稼医院服务“一张网”。今年春备耕期间,绍兴市全省首家市级庄稼医院数字化平台上线,共接入庄稼医院19家,试运营期间,服务会员1316个,实现诊疗1125次,服务特色产业10余个。三是探索数字农合联。围绕生产主体提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为农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平台计划采用1个大数据中心、1张农业物联网、两个保障体系(服务运营、技术运维)、N个智慧应用融合的“1+1+2+N”构架,形成区域农合联通用共享平台(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产业农合联专业精准平台(产业农合联)、生产主体自我管理系统(产品溯源、“肥药两制”)以及农合联组织管理(区域品牌、农合信息、会员管理)等服务功能体系。
三、三化赋能保长效,推进为农服务实体化运作。推进产业农合联平台化、政策化、红色化“三化”赋能,提升服务资源聚合能力,促进产业农合联实体化运作。一是平台化赋能。启动市农资公司重组改制,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掌握力,打造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与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合作,为会员提供产业专用农资的采购配送、使用指导以及优良种子种苗推广服务。每年组织全市系统农资企业保障会员农资供应,建立化肥农药应急储备制度,落实全市化肥应急储备1.2万吨,农药49吨。二是政策化赋能。出台《关于着力推进省级“三位一体”示范市建设 市级产业农合联组建方案》,发展壮大重要农业主导产业。目前,该项目作为“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建设的重点内容,已经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也列入市对区、县(市)清单化考核项目。2020年,市县两级支持产业农合联发展资金达2000万以上。三是红色化赋能。构建“产业+各涉农主体+金融”党建服务联盟,建立共搭服务平台、共办服务项目、共抓精准帮扶的管理机制。目前,上虞区岭南民宿产业农合联率先试点,在乡镇党委领导下成立“红山居”云支部,共吸纳32名党员,设立美宿、美食、基地等5大服务类别的云小组开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面,到年底,组织“红色化”覆盖75%产业农合联,基本建立起党建引领服务、服务带动产业的新格局。
四、打造标杆塑形象,推进为农服务品牌化发展。围绕创建省级“三位一体”示范市建设,推进农合联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标识度有影响力标志性项目。一是打造公共品牌,搭建专营渠道。引导产业农合联打造单品类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品牌指导生产、开拓市场、提升价值的服务机制。目前,已成功打造“山居岭南”、“舜阳红心猕猴桃”、“吖吖蔬蔬”、“诸暨次坞打面”等知名品牌10余个,同时依托市级“会稽山珍”、“鉴湖河鲜”公共品牌,推进“市级公共品牌+产业农合联品牌+主体自主品牌”的农合联品牌体系建设和重塑,目前,已搭建展示助销平台10余个、共建体验点20余个,发展专需客户近千个,进一步搭建优质的销售渠道。二是打造培训品牌,提供人才保障。构建“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与浙江农业商贸学院签订联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一批应用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更好地带领会员增收致富。目前,建成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6个,农技推广专家超百人,服务次数近万次,举办特色产业专题支农活动百余场,每年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庄稼医生、电子商务师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近1.5万人次。三是打造金融品牌,助力持续发展。与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在农户授信、小额担保、产业链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提供服务,利率低于市场同类产品,极大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目前,开发“蔬菜贷”、“香榧贷”、“打面贷”等专项贷款产品10余个,累计授信额度达100亿。与省农信担保公司合作,实行全市基层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全覆盖。探索涉农保险业务,推出杨梅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等农业保险产品。
五、守正创新聚人心,推进为农服务“融”文化建设。充分借助绍兴深厚文化底蕴,与特色产业交流孕育融合,打造新时代“融”文化平台。一是传承农耕文化。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农合联优势,结合产业特色,深挖茶文化、酱文化、香榧文化、小吃文化等特色产业文化内涵,重点依托越茶博物馆、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中国香榧博物馆、新昌特色小吃馆等载体,打造农耕“融”文化。同时为调动更多城市居民关注农耕文化,上虞区已建成全省首家民宿产业农合联,号召群众回归田园,体验农耕民俗,找回乡土记忆。二是发扬合作文化。合作文化源远流长,特色产业农合联是合作文化的最新结晶与探索,过去合作文化体现以合作社为载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农业向适度规模化发展,需要发展更高层次合作,此次以20家市级产业农合联建设为契机,探索提炼特色产业元素,并以合作精神来推动和发展。以产业农合联的成立为根基,进一步加大宣传,与绍兴各级新闻媒体达成协作,开拓专栏,集中宣传合作文化,营造合作氛围,并以此引导更多外来工商业者参与合作事业,共同反哺农村。同时发扬合作精神,探索共同富裕之路,上虞区农合联开办大通农场,探索新建农合联党群服务中心“大通悦园”,积极探索构建“果旅兴农·合作致富”合作新模式,仅去年一年,即接待游客超15万人,餐饮销售630余万,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600余万元。利用产业农合联为载体,提供“两进两回”的服务平台和重要通道,鼓励更多青年、乡贤回农村创新创业及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目前,第一批产业农合联会员中80后90后占比近20%,同时越来越多农二代接过父辈接力棒,在产业农合联担任要职,如市级水产产业农合联,90后农二代担任秘书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三是重塑供销文化。供销社借助产业农合联的建设,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改造自我,服务农民,把原来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融入新发展平台,重新背上新背篓,挑起金扁担,与农民兄弟再坐同一板凳,推进供销社在融合中发展,打造一批供销文化展示窗口,如古越生活品爱心陈列馆、越城区东浦老供销印记馆、嵊州市供销社社史馆、新昌梅渚农合联文化厅等,在群众中引起广泛共鸣,既传承供销文化,又为农合联的发展增加底气和人气。